W聚饱盆W

《狙击手》:因为热爱京哥的关系 不愿意拉踩 但这次必须要为“狙击手”打call!

世人皆欲杀:

首先承认一点,我不想写的那个,是大年初一一大早,顶着寒风,拿着将近200块钱的IMAX电影票【是的,还是在预售阶段,该影城一公布排片,就火速抢来的“皇帝座”】,去经受了两个半小时不停歇的狂轰滥炸【震耳欲聋的爆炸或恢弘催泪的音乐】,看完的;而我想写的这个,则是为了对春节档高票价表示不满,所以一直等到年后电影院恢复正常价格【意外的是,片方还宣布下调最低结算价,目前是唯一一个】后,才去看的【是的,我还享受了会员价】。


然后,看完真实的想法是,如果我从一开始就有上帝视角,那么,春节期间,我宁可用那将近200块钱,去给老谋子“打两次电话”!


我以为《影》的纯黑白,是张艺谋色彩审美的一种极致;以为《一秒钟》的两格胶片,是张艺谋叙事切口的一回创新;以为《悬崖之上》的冷峻内敛又紧张刺激,是张艺谋情绪渲染的一次“闷杀”……然而,《狙击手》却再次让我为古稀之年的老谋子拍案叫绝——虽然不是黑白片,色彩对比给人的感觉却更强烈;几乎只有一个场景,却塑造出花样繁多的攻防;而加上全部片尾才96分钟的时长,却让观影全程始终高度紧张到堪堪窒息……


《狙击手》当然不是张艺谋最好的片子,但却是这个春节档最棒的那个!


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,是个对色彩运用臻于极致的高手,早年那些对比强烈的“红色”【《红高粱》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《菊豆》等】,彰显着时代的残虐与命运的不屈;而到了新世纪开创“国产商业大片”先河的《英雄》,浓烈而纯粹的色彩几乎承担了相当的叙事功能!至于两届奥运会开幕式,更可以说是集大成者。当然,也有翻车的,比如完全不知所云的《长城》……


近几年,张艺谋在创作上的“返璞归真”愈发明显,完全黑白色调的《影》,没有多余色彩的《一秒钟》《悬崖之上》,都让环境色参与到故事和人物塑造中,那种冷峻、粗粝、荒凉、残酷的感觉,呼之欲出。


而这一次的《狙击手》,在白的雪、黑的枪之外,差不多只有“红的血”,对比最强烈的三种色彩,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牺牲,无声地渲染到极致!那种克制又激荡的效果,犹如四两拨千斤,在观众心中激起最为强烈的情绪反应。


作为一个早熟的民族,中国的哲学巅峰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,饱含着辩证法的思维模式,让中国人早早脱离了宗教的教条和僵化,得以在精神领域内享受自由。一叶知秋、见微知著、管窥见豹、删繁就简、移步换景、以小见大、于无声处听惊雷……这些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,在地大物博的宽广无际之外,还有着精深内驱的自观!


所谓的“致广大而尽精微”!


如果说,狂砸近20亿砸出来的是“致广大”,那么,张艺谋就是用不足五分之一的预算,做到了“尽精微”。


《狙击手》的镜头语言干净凛冽,叙事节奏更是半句废话没有!一上来就是核心任务的展开,介绍背景也仅用惜字如金的画外音,所有人物形象的建立,都是在任务执行过程中通过寥寥数语描摹的。诚然,除了班长刘文武、大永、胖墩、亮亮、连长几个人之外,剩下的可能看完电影也对不上谁是谁,但你会记得大徐一直想要班长的望远镜,记得绿娃子一心惦记着戴上媳妇给织的手套……甚至,你还能记住那个凶残又聪明的美国狙击手约翰,记得和他一起在坦克里准备编瞎话的杰克,或许还有眼见着战友一个个牺牲差点儿临阵脱逃的奈特!哦,对了,肯定还有那个朝鲜小男孩。


在一部只有96分钟,且不交代人物前史的电影中,能让你记住这么多形象,哪怕没记住每个名字,也都是千难万难的。更何况,张艺谋还选择差不多“全素人阵容”【指没有知名度的在校年轻演员,而不是真正的非专业演员】,和志愿军战士相近的年龄、完全生疏的面孔、青涩稚嫩的演技,反而更契合真正的历史,张艺谋更是调教新人的高手,他挑选年轻演员的目光极准。而作为仅有两位明演员,无论是章宇还是张译,都是名副其实的演技派,千人千面,完全融入了各自的角色中。


电影除了开头和结尾各减省了一部分行军时间【五班到达战场,以及美国兵抓住朝鲜小男孩然后利用坦克撤退】外,几乎电影时间就是故事发生的实际时长,这种时间跨度1:1的极度写实创作方式,是张艺谋给自己戴上的枷锁,也是凸显电影魅力的放大器!


既选择了抗美援朝战役后期少人知晓的“冷枪冷炮”背景,便决定了故事内容没有山呼海啸、烈焰焚身、连环爆炸、子弹成山,狂砸特效的大场面。一来一去的“回合制”,甚至很有传统小说里两军对垒时,双方主将你来我往的架势,这种对战方式不好拍,很容易变成来回重复的流水账。而《狙击手》的故事节奏非常紧凑,往来回合,次次不同,据说拍摄时是当爹的张艺谋负责拍“狙击五班”,做女儿的张末负责拍美军,各自拍各自的,然后剪辑在一起,却是“你有来言我有去语”的天衣无缝!


更妙的是,《狙击手》中,作为对手的美军狙击小队足够强大、足够残忍,更足够狡猾!如果不是队长约翰执着于“活捉刘文武”,可能开场部分,五班就团灭了……就像一对武林高手过招,紫禁之巅,西门吹雪对叶孤城才好看,否则,“剑神”就算本事再高,虐菜又有什么可看?敌人强大,才能反衬出我们志愿军战士的强大和无畏,胜利的来之不易,以及明知牺牲的赴死,才真正悲壮动人!非把敌军主将写成脑子进水的弱智,我方都打到门口了,还守着早就破产的“诱敌计划”,不允许士兵反击……难不成是我军派去的“卧底”吗?!


相比于老谋子早年电影中那种张扬热烈、浓郁夸张的影片情绪,他近年的电影,愈发沉郁内敛了。自从疯癫的《三枪拍案惊奇》大败而归后,张艺谋显然吸取了教训,以《归来》为开端,重新拾起了他所擅长的题材与情感表达。即使是能够采用夸张煽情的内容,他也尽量压住过剩的影片情绪,自始至终以冷峻而深邃的视角审视剧中人的命运,这种自带疏离感的角度,反过来强化了剧中人命运跌宕的感染力。


就像画面的干净冷冽,叙事的干脆利索一样,对于音效和音乐的使用,《狙击手》也是尽最大努力克制着的。除了五班战士牺牲后短暂响起的配乐,大部分时候,片中都只有在雪地上摸爬滚打的咯吱声,子弹出膛的呼啸声,和中弹后爆炸的声音。片中,为了不让亮亮因为睡过去而被冻死,仅剩的三个五班战士一起唱起了《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》,没有宏大的配乐,只有三个人称不上“唱”而是嘶吼的声音,班长唱到第三遍时,甚至嗓子已经嘶哑……然而,那并不动听,还有点儿跑调的歌声,却比交响乐、合唱团的恢弘更直抵人心!


张艺谋在片中减掉了几乎所有枝枝蔓蔓,就在最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,用最少的人物,讲述了一个最简单的故事——讲得跌宕起伏,动人心魄!这是多年浸淫的本事,也是从不故步自封的努力,更是对于电影艺术魅力的精准认知——返璞归真地讲述一个好故事,就够了!


诚然,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,不是纪录片【其实,就算是纪录片,也会有因为素材取舍而导致带有创作者主观意图的问题】,所以,必然有煽情和夸张的部分。比如对于战争片来说,最容易催泪的“点名环节”【其实,这也是两部同主题电影中,对我来说唯一的泪点时刻】。不过张艺谋懂得及时收手,就在情绪的最高点,影片戛然而止,不再过分渲染,而是让这份感动就此封存!


结尾对于《上甘岭》中,战士们在地下坑道里听卫生员王兰唱《我的祖国》的致敬,真是太用心了!甚至那个模仿王兰的年轻女演员,和当年的饰演者刘玉茹都很有几分相像!那份情怀,是送给无数老观众的彩蛋,也是张艺谋对自己童年的回味……而如果年轻的观众们,会因此去了解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经典之作,那就更是功德无量!


至于说到艺术夸张、主角光环,这大约是带有传奇性质的电影所无法回避的。不过,《狙击手》已经在尽最大可能地少用夸张手段,基本除了最后大永以一敌二的“步枪对坦克”之战,有相当程度的夸大外,绝大部分时间对战争的还原都是相对客观真实的,包括一开始班长刘文武在敌人连续射击下,能毫发无伤地从山坡上滚下来,在后续剧情中也给予了“美军要活捉刘文武”的解释。


相对而言,武侠其实从本质上就是“反科学”的,《风云再起》里有名言“你有科技,我有神功”!因此,出现类似“左脚踩右脚背,右脚踩左脚背,分分钟飞上崖顶”这种反物理、反战争常识的设定,大概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吧……觉得爽就行了,反正牛顿的棺材板,有的是人帮忙压着哈!


《狙击手》当然不完美,可在这个春节档,已经足够独占鳌头的了!对,感觉豆瓣的7.7给低了……


张艺谋的艺术人生,仿佛一个大写的U字,开篇的几部都是巅峰,而后,是几部不太成功的初次拥抱商业大潮的作品。待到新千年之后,他用无敌的全明星阵容开启国产商业大片序幕后,却陷入了长达数年的迷茫,被商业大潮裹挟着,烂片频出。正当大家以为他江郎才尽之时,步入人生暮年的他,却仿佛醍醐灌顶,豁然开朗,古稀之年创作力爆棚的他,展现的不仅仅是已臻化境的技巧,更带着一种“随心所欲不逾矩”的洒脱自如!


所以,就更期待迟迟不定档的《坚如磐石》了!


从预告片看,《坚如磐石》的色彩和节奏,一如“3D魔幻之城”带给人的光怪陆离之感,那将又是张艺谋一次不同过往的尝试。从极浓烈,到极简约,再从极冷冽,到极浓烈,这种过山车式的期待,也只有张艺谋能让人信赖了!


2022年,能在大荧幕看到《坚如磐石》吗?



Fin


评论

热度(42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